之前介紹了E1線路,其實E1可以理解為一條帶寬為2.048M傳輸鏈路。今天來講E1 與 2M 的區別。
E1的定義的就是2048K。首先我覺得有個著名的E1小結上有個問題,認為分不分幀是電信傳輸網絡決定的,正確的應該是在電信傳輸(SDH,PDH)上實際上是不分幀的,即一個透明通道,是否分幀由用戶端設備說了算(G.703/V35轉換器,HDSL modem,路由器等),且兩端要匹配起來。DDN 2M線路的局端實際上DXC1/0交叉設備或者MUX設備,肯定是分時隙的了,所以,不存在2048K的DDN,最多1984K。如果真有2048K DDN,說明是假的,即沒有接DDN 網絡,直接上了SDH 網絡,理由也很充分,E1按照DDN 賣,貴了N倍。
現在大家疑惑的是E1的用法。最早E1就是用于PSTN交換機互連,都是分時隙的,Ts0用于同步,校驗等開銷,TS1-TS31 用戶話路和信令(如果是共路的話),早期交換機TS16用于信令是設計死的,現在新交換機基本上信令時隙隨便配。
現在E1用于數據通信,才有了不分時隙之配置,即2048K都用于承載數據。好處是帶寬增加了,壞處是在 2M 這個級別上,沒有了開銷數據(告警信息等)。 而在分幀情況下,TS0可以做開銷,從而有了告警等許多參考信息。
公司也經常做國際業務的,老外一般都要求在用戶端G.703/V35轉換器上配置成分幀,即可用帶寬為1984K。
E1和2M實際上只是表達上的不同。E1是PDH歐洲標準中表示基群的表達方式(對應北美標準基群為T1,即1。5M)。對于歐洲標準E1速率為2M,所以經常用2M表示E1。也可以這樣說,E1是學名,2M是俗稱。在SDH時代,SDH復接關系中VC12(以及TU-12)
(實際上并非2048K),一些人也稱這些為2M,這實際上是不準確的。
對于設備上E1端口,一般稱為2M口,準確地講應當是E1口才對。相應地,34M口應當為E3口,45M口為DS3口。140M口為E4口。
1、E1是2.048M的鏈路,用PCM編碼。
2、一個E1的幀長為256個bit,分為32個時隙,一個時隙為8個bit。
3、每秒有8k個E1的幀通過接口,即8K*256=2048kbps。
4、每個時隙在E1幀中占8bit,8*8k=64k,即一條E1中含有32個64K。 E1幀結構 E1有成幀,成復幀與不成幀三種方式,在成幀的E1中第0時隙用于傳輸幀同步數據,其余31個時隙可以用于傳輸有效數據;在成復幀的E1中,除了第0時隙外,第16時隙是用于傳輸信令的,只有第1到15,第17到第31共30個時隙可用于傳輸有效數據;而在不成幀的E1中,所有32個時隙都可用于傳輸有效數據。
在E1信道中,8bit組成一個時隙(TS),由32個時隙組成了一個幀(F),16個 幀組成一個復幀(MF)。在一個幀中,TS0主要用于傳送幀定位信號(FAS)、 CRC-4(循環冗余校驗)和對端告警指示,TS16主要傳送隨路信令(CAS)、復幀定 位信號和復幀對端告警指示,TS1至TS15和TS17至TS31共30個時隙傳送話音或數據等信息。我們稱TS1至TS15和TS17至TS31為"凈荷",TS0和TS16為"開銷"。 如果采用帶外公共信道信令(CCS),TS16就失去了傳送信令的用途,該時隙也可用來傳送信息信號,這時幀結構的凈荷為TS1至TS31,開銷只有TS0了。
由PCM編碼介紹E1:由PCM編碼中E1的時隙特征可知,E1共分32個時隙TS0-TS31。每個時隙為64K,其中TS0為被幀同步碼,Si, Sa4, Sa5, Sa6,Sa7 ,A比特占用,若系統運用了CRC校驗,則Si比特位置改傳CRC校驗碼。TS16為信令時隙,當使用到信令(共路信令或隨路信令)時,該時隙用來傳輸信令,用戶不可用來傳輸數據。所以2M的PCM碼型有:
① PCM30:PCM30用戶可用時隙為30個,TS1-TS15,TS17-TS31。TS16傳送信令,無CRC校驗。
② PCM31:PCM30用戶可用時隙為31個,TS1-TS15,TS16-TS31。TS16不傳送信令,無CRC校驗。
③ PCM30C:PCM30用戶可用時隙為30個,TS1-TS15,TS17-TS31。TS16傳送信令,有CRC校驗。
④ PCM31C:PCM30用戶可用時隙為31個,TS1-TS15,TS16-TS31。TS16不傳送信令,有CRC校驗。
CE1,就是把2M的傳輸分成了30個64K的時隙,一般寫成N*64, 你可以利用其中的幾個時隙,也就是只利用n個64K,必須接在ce1/pri上。 CE1----最多可有31個信道承載數據 timeslots 1----31 timeslots 0 傳同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