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,中國電信呈現的都是乖學生的樣子,在行業競爭中穩扎穩打,步步為營。既不像學霸的中國移動樹大招風,也不像學酥的中國聯通整天夢想逆襲。在固網家寬上穩坐行業頭把交椅,雖然有中國移動持續三年“免費”家寬的瘋狂沖擊,但是中國電信頂住了巨大壓力仍然牢牢把握了固網老大的地位。而且隨著中國移動2018年開始轉向價值經營,中國電信的家寬用戶ARPU不但仍然是行業最高,而且也將趨于穩定。時間進入2018年,在白熱化的競爭下,中國電信開始使出渾身解數,從以往的低調到現在的搶鏡,謀求在4G流量業務上有所突破。
一、穩中求進,不足以支撐其流量經營轉型
截至去年年底,中國電信4G用戶達到1.82億戶,比中國聯通的4G用戶多700萬戶,而且其4G用戶滲透率更是遠高于中國聯通。但是其流量業務收入卻只有909億,低于中國聯通的921億元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中國電信的4G用戶ARPU為65.5元,接近中國移動的66.5元,高于中國聯通的63.4元。不僅如此,在三大運營商中,中國電信的流量占收比最低,只有不到28%,不但尚未達到三成,而且與中國聯通還有十個百分點的差距,更與已經成功轉型的中國移動將近52%的占比無法比擬。詳細對比數據見下表。在中國電信的通信服務收入構成中,流量業務收入占比不足三分之一。這既說明了中國電信的核心收入來源于固網業務,也說明了其流量轉型還遠未到位。現在的大視頻+大流量+不限量下,中國聯通已經開始給其4G用戶“打雞血”鼓勵流量消費,給中國電信造成了巨大的流量轉型壓力。而且按照現在的5G建設規劃,更不用說即將開始的5G實驗網建設,4G時代留給中國電信進行流量轉型的時間已經不足兩年。
二、突飛猛進,中國聯通的開放示范作用
混改后的中國聯通一改長期以來的弱勢地位和形象,給本來就日趨白熱化的電信行業火上澆油。通過與BATJ等互聯網大佬的深入融合,中國聯通找到了“內容”來源,其流量轉型取得了長足進步,而且其4G用戶DOU更是達到了4.4GB,遠高于行業平均值。具體數據對比詳見下表。相比友商,2017年以來的中國聯通在流量經營上是最激進的,不但用最小的4G基站份額和最小的4G用戶份額,支撐了遠高于其應享有的流量份額。我們可以說中國電信,甚至中國移動的網絡資源和用戶規模優勢,并未完全體現出來。當然,相較于中國移動依靠謹小慎微實現流量經營成功轉型,中國聯通有提前透支用戶流量需求,靠“寅吃卯糧”經營過活的意思。即便如此,靠各種王卡、寶卡的強力刺激,中國聯通4G獲客能力已經顯著提升。中國聯通通過網絡資源置換提升用戶規模,雖然資源的有限性壓縮了其未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,我們無法準確判斷中國聯通是否“未富先老”。但是這樣的例子或許可以為中國電信指引新的發展思路和模式。事實上,現在的中國電信已經開始玩起這樣的套路。
三、率先搶跑,中國電信放大招尋求突破
積極響應“兩會”上總理提速降費和取消漫游費的要求,中國電信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推廣49元全國流量不限量。而且在政企市場中國電信部分省市更是推出了29元的全國不限量套餐。本來監管層要求在今年7月1日前取消流量漫游費。中國電信的“搶跑”實際上就已經變相取消了流量漫游費。2017年中國聯通主要玩互聯網定向不限量和本地不限量,并依靠與BATJ的深入合作,雖然拉低了行業資費,但是扭轉了其長期以來的頹勢。缺乏BATJ等優質互聯網合作伙伴,中國電信在“內容”上無法形成反超優勢,只能在價格上尋找突破口。因為作為行業的老二和老三,降價競爭是獲客最好的手段,這樣甩給行業老大中國移動的,要么是跟隨式降價,要么就是用戶流失。無論哪一種,率先降價的已經占據了競爭的主動權,留給中國移動去解決自身的營收減損難題。中國電信擁有較高的4G用戶滲透率和較低的網絡資源利用率,其必須通過進一步釋放網絡資源,以擴大用戶盤子不斷提升4G用戶規模。與中國移動對比,基站份額相差不到二十個百分點,但是4G用戶份額卻有三倍多的差距。流量收入之間的差距也有三倍多。占有這么多的資源,卻拿不到真金白銀。中國移動的固網家寬轉型價值經營之后,中國電信完全可以借鑒中國聯通的經驗,集中主要精力在移動業務上攻城略地。或許這才是中國電信流量業務一系列激進措施背后的現實支撐。
近日中國移動獲得了FDD牌照,不但可以進一步完善其網絡廣域覆蓋能力,而且更可以開始真正的全網通競爭。本來中國移動就占據4G先發優勢,現在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靠著降價搶跑彌補先發優勢的缺失,或許也是無奈之舉。總體用戶規模基本固定,現在不去尋求打破格局,未來到了5G時代或許就更難有所作為。5G前放手搏一搏,或許還能有所收獲!(杜建民)